疫情印證了馬云這句話:這種企業(yè)才有未來
2020-04-01 09:24:26 閱讀(580)
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
因為疫情,很多企業(yè)不得不轉變思路,以絕境求生。
76小時造出一臺口罩機、4800場直播賣掉4.8億元家具、20萬線下餐館上線餓了么、恒大半月爆賣10萬套!成交數百億,逆市大增118.3%……
這就是過去兩個月中國經濟發(fā)生的顛覆變革。每個企業(yè)都在迅速適應危機下的市場變化,以柔性生產、柔性工作能力,謀求在沖擊和不確定性下不被淘汰。這正印證著馬云四年前的預言:要適應變革,柔性化生產將是企業(yè)真正的未來。
所謂組織柔性化,意味著一家企業(yè)能依據環(huán)境變化和突發(fā)情況,隨時打破現有組織架構、轉變管理方式、人員重新分工甚至組建全新職能部門。
第一次石油危機時,稻盛和夫的日本京瓷集團從每月27億日元訂單下降到不足3億。
為熬過營收斷崖,稻盛和夫號召全員營銷。讓那些完全沒有營銷經驗的人、那些跟人打招呼都臉紅的生產工人、那些名牌商學院畢業(yè)的企業(yè)高管,全部出去賣產品、訪客戶、要訂單。
“通過全員營銷,公司上下產生一種同感:即使是最尖端技術的企業(yè),賣東西、銷售產品仍然是企業(yè)經營的根本——缺乏為客戶盡心盡力的精神,蕭條期要獲得訂單是不可能的?!?/span>
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實體經濟大面積停擺,叫苦不迭的很多零售、餐飲企業(yè)被迫進行組織重構和角色轉變。
全民隔離期間堅持營業(yè)的眉州東坡,從前臺、傳菜員到后廚人員,一夜之間變身為打包員、賣菜員。門店沒有食客,就轉做外賣和生鮮銷售,在餐館和小區(qū)周邊支起平價菜攤,全員賣菜創(chuàng)收。
2008年金融危機時,華為面臨大危機,任正非果斷自己帶頭發(fā)起一場7000人辭職再競崗,所有工號重新排列,大家重回同一起跑線,由此激活一股人人爭先的戰(zhàn)斗力,才造就了今天的局面。
在自曝“撐不過三個月”生存危機之后,西貝莜面村迅速改造廠區(qū)、調整設備布局、編制手冊和試制產品,短短十幾天,西貝將中央廚房升級為食品生產車間,將烹飪食材制成預包裝產品出售,從生產堂食菜品變成供應老百姓餐桌的半成品,一下子解決危機。
這種就地變異的“零時轉換工廠”在疫情中頻頻涌現:
水星家紡,4天改造出10條防護服生產線;五菱汽車,76小時造出日產170萬只的口罩機;他們也第一時間俘獲了消費者,認為他們是民族之光。
他們能夠依據市場變化迅速提高或降低生產水平,或者迅速將生產能力從一個產品/服務轉移到另一個產品/服務,這就是柔性生產線的魔力。
銷售渠道的柔性化,是指在消費習慣和購買行為發(fā)生急遽變化時,企業(yè)能迅速變換產品服務形式、營銷媒介、定價和渠道策略,基于用戶數據、社交流量、網絡中介等手段,建立扁平、互動且富有效率的全新賣貨通道。
受疫情影響,家居零售額同比下滑33.5%,增速是近20年來最低;
中國實體經濟缺乏災害應對力,短板之一就是缺少全鏈路、全渠道營銷能力。農業(yè)、養(yǎng)殖、家居、地產、小商品等很多領域在IT時代錯過了互聯網+,在數字時代徹底失去營銷主市場。
沒有多樣化渠道、沒有柔性化市場策略,實體經濟就成了只會通過實體渠道完成銷售的經濟。
突如其來的疫情中斷了線下社會運行,也倒逼實體經濟供應鏈和營銷渠道加速線上化數字化:
● 坐擁300+門店的居然之家,一周舉行4800多場直播秒殺,創(chuàng)下4.8億成交額紀錄;
● 20萬線下餐館開通餓了么,超過4000家工廠在淘寶“云復工”;
● 售樓處關閉后,恒大率先推出VR看房,2月份銷售額470億,同比大增118.3%。
借助遠程協(xié)同、在線銷售、拼團,居然之家把線下11萬蓄水客戶引流到線上直播間集中爆破;借助互聯網、AI和社交裂變,恒大實現“去售樓處”的地產營銷全流程數字化。
從2001年到2020年,全球經濟先后經歷科技泡沫、“9·11”、歐債危機、美國次貸危機等數輪“黑天鵝”沖擊,中國更是從“非典”、5·12地震、禽流感、金融股災、貿易戰(zhàn)以至新冠肺炎疫情中一路篳路藍縷,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。
“黑天鵝”無時不在,危機猝然臨之,如何反脆弱、快速應變、以柔性生產滿足非常時期市場新需求,是這屆企業(yè)的求生必修課。
據公開統(tǒng)計,新冠肺炎疫情爆發(fā)至今2個月,各行業(yè)領域至少750家企業(yè)破產。與此同時,許多原本遭受慘重沖擊的餐飲、家居、地產企業(yè),卻在壓力下快速變異,從波動和混亂中獲益。
柔性的關鍵就是做好隨時擁抱變化的一切前置動作,以柔克剛、以變應變、以快變應慢變,不僅在發(fā)生困難時,而且在經濟轉型時、窗口來臨時,都能最快最及時地做出反應,高效敏捷地把握機會。
馬云當時預測,過去三四十年我們把一切非標準的東西變成標準化;未來三十年,很多標準的東西我們要把它非標準化,柔性化生產、個性化定制將會是真正的未來。
馬云說,卓越企業(yè)一定是經過了變革的時代,或者經歷了災難。所以未來的30年,不知道在座的還有多少人能夠繼續(xù)坐在這里討論問題,但有一點是肯定的,不學習、不思考,麻煩也會越來越多。
僅僅四年之后,疫情就完成了第一輪柔韌度淘汰賽。那些無法承受波動性的企業(yè),產品積壓、服務死板、企業(yè)升不了級、員工打不了怪。而有些企業(yè)卻能從沖擊中收益,在混亂、壓力和不確定下,逆勢創(chuàng)新并壯大,這就是柔性化的力量。
未經允許不得轉載,或轉載時需注明出處- 本文關鍵詞:
- 互聯網新聞